本篇文章1153字,讀完約3分鐘

新華社西安12月9日電題:黃土地上瘋狂的安塞腰鼓

新華社記者蔡馨逸

太鼓槌掉落的瞬間,空氣好像破裂了。 100只白羊肚子的手巾,一個腰纏紅帶的男人敲擊腰鼓縱跳,鼓聲咆哮,紅色絲綢飛舞,黃土震天,氣勢磅礴… …

千百年來,安塞腰鼓在黃土地上狂躁起來。

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qū)文化館收藏著當?shù)爻鐾恋乃未牡娜宋锂嫶u。 腰鼓的手握著鼓槌在前后,兩腿跳躍,仿佛在敲擊掛在腰鼓上的腰鼓。 據(jù)考證,安塞腰鼓有2000多年的歷史。

安塞位于黃土高原腹地,古代被稱為塞北鎖鍵。 傳說駐扎在安塞的士兵把腰鼓作為刀、弓、箭一樣重要的作戰(zhàn)工具,用于傳播新聞、聲援太鼓、慶祝勝利。 腰鼓也從軍隊傳到了民間。 安塞,幾乎每個村子都有鼓隊,家家戶戶都有鼓手。

【快訊】在黃土地上狂飆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扎根于黃地的藝術(shù)。 研究安塞腰鼓的當?shù)貙W者張新德說,過去安塞山大溝深,自然條件差。 越艱苦的地方,歌曲越多,技藝越高。 人們雄渾高亢地表達了他們不服貧窮、鎮(zhèn)壓貧窮的愿望和意志,再加上軍鼓的基因,形成了安塞腰鼓萬馬奔騰、排山倒海的氣勢。

【快訊】在黃土地上狂飆的安塞腰鼓

正是這原始生命力,1984年陳凱歌拍電影《黃土地》去安塞拍攝時,腰鼓當選。 150名鼓手在山梁上擊鼓的畫面,隨著電影的上映,展現(xiàn)在世界觀眾的眼前。 從此,安塞腰鼓登上了更大的舞臺。

1996年,安塞區(qū)被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xiāng)。 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首屆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60歲的劉占明是安塞腰鼓省級傳承者,被當?shù)厝朔Q為安塞腰鼓總導演。 8歲開始跟著父親打鼓,15歲進入文藝推廣隊,腰鼓亮相第11屆北京亞運會開幕式、上海世界博覽會、國慶70周年大型文藝晚會舞臺,先后在德國、美國、澳大利亞等10多個國家街頭

【快訊】在黃土地上狂飆的安塞腰鼓

隨著安塞腰鼓提高認知度,更多的年輕人加入了學習和傳承的隊伍。 安塞區(qū)非遺留保護中心主任殷宇鵬表示:“我們建立了傳承者電子檔案和15個傳習所,將安塞腰鼓納入全區(qū)中小學體育教室,開始從人偶那里傳承民間藝術(shù)。

安塞腰鼓雖然學習簡單,但很難做好。 劉占明說,安塞腰鼓的表演注重六種力量:搖頭有力量,掄錘子有力量,踢起來有力量,轉(zhuǎn)身有力量,跳起來有老虎力量,全身都有牛力量。 目的是讓觀眾看到精神,讓觀眾看到精神。

安塞區(qū)白坪街道馮家營村村民周志戰(zhàn)于年5月登上馮家營村千人腰鼓大舞臺,成為職業(yè)腰鼓手。 馮家營村有246名職業(yè)鼓手,如周志戰(zhàn),他們以悅耳的腰鼓表演吸引了眾多游客。 年,千人腰鼓大舞臺接待游客46萬人,依賴文旅產(chǎn)業(yè)家增收約7000元。

【快訊】在黃土地上狂飆的安塞腰鼓

腰鼓對于出生長大的安塞人來說,不僅是我們從小接觸傳承下來的文化,現(xiàn)在也成為了許多人增收致富的手段。 周志戰(zhàn)說他拿起鼓槌開始敲擊。

這鼓聲,從千年前的古戰(zhàn)場傳到了新世紀。 這一步,從黃土高原的山間跳躍到世界舞臺。 這種精神,從腰鼓手的臉擴展到了各觀眾的心中。

譚鵬

標題:【快訊】在黃土地上狂飆的安塞腰鼓

地址:http://m.kungfu-fish.com//myjy/16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