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32字,讀完約9分鐘
三山五園,北京的金名片
何瑜
三山五園地區(qū)擁有獨特優(yōu)越的歷史文化資源、高質量的人文基礎和優(yōu)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可以說是北京的金名片。 三山園到底指的是哪里? 這張金名片是什么時候形成的,是怎么形成的?
三山五園在說什么
三山五園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萬壽山。 五園就是暢春園、靜明園、圓明園、靜宜園、清含園(頤和園)。 其中,香山玉泉山在遼金時就已馳名天下,但在干隆15年( 1750年),將甌山改為萬壽山后,被稱為三山。 干隆十八年( 1753年),干隆帝創(chuàng)作了《鳳凰腳放舟自長河進宮》的詩,其中有四方波光撩袖、三山煙靄護壺州之句。
五園稱呼的出現,最初是爽快的春園。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康熙帝根據原明武清侯清華園改建為暢通的春園,二十六年( 1687年),康熙帝駐在暢通的春園后,寫下了《暢通的春園記》。 三十一年( 1692年),康熙將順治玉泉山澄心園改為靜明園。 康熙晚年,賜皇四子胤禛花園名圓明,即后來的圓明園。 干隆11年( 1746年),干隆帝將擴建的香山行宮命名為靜宜園。 十六年( 1751年),還提出要將萬壽山行宮建成清含園,設立總理園務大臣,兼任靜明園、靜宜園事務的宗旨。 據此,上述三山和重疊的三園,作為內務府管理下的官,在官書和官員口中出現頻率,兩者可以單獨錄用,也可以一起錄用。 干隆控制詩有《玉河進舟至玉泉山作》《仲夏玉泉山靜明園作》《清含園即景》《新春萬壽山清含園即景》《秋日游香山》《初冬游香山靜宜園作》等。
但是,清時,三山五園一旦建立了整體名稱,就會變得非常晚。 《補竹軒文集》中記載,咸豐10年( 1860年)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后,侍奉皇子讀書的武士讀學士鮑源深于9月初,夷人焚燒了五園三山。 為什么園在山前,是因為在封建社會,清帝園的理政中心不在山(三山),而在園(暢春園、圓明園)。 清朝以后,民間順口的三山五園代替五園三山使用,指京西皇家園林也是自然的事件。
三山五園形成的歷史背景
今天的三山五園,其歷史背景無疑值得認真研究。 先從幽云十六州開始吧。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天下大亂,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代。 后晉皇帝石敬瑭為了得到遼國的支持,割讓了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位于山西北部、河北中部及京畿地區(qū),即中國北方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帶。 這件歷史性的事對中國的歷史潮流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契丹統(tǒng)治者將幽州(今北京)定為五都之一的南京,改名為燕京。 從此,北京開啟了千年中華帝都史。
對北方少數民族來說,幽云十六州不在漢族王朝的控制之下,意味著他們不需要穿越燕山的險阻,就可以以華北平原北部為根據地制約和控制中原。 因為對漢族王朝來說,失去了從燕山到山西高原北部的一切天塹,以前流傳下來的北方長城防線被廢棄,隨時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
遼后的金國,將燕京變?yōu)槎汲?,在都城西北依山附近建設玉泉山、香山等8處行宮,被稱為西山八院。 離玉泉山不遠的香山,在遼代建立了香山寺,在金章宗的大定年間擴展,改名為永安寺。
但是無論遼還是金,最終都沒有統(tǒng)一天下。
從 到元8年( 1271年),忽必烈以國號為大元,明確了現在北京是大都會。 忽必烈最初選擇的都是金蓮川,以燕京(今北京)為都。 金蓮川位于內蒙古正藍旗灤河上游一帶,水草豐美,歷史上是匈奴、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古代游牧民族活動的地區(qū)。 第二年,忽必烈又以都城為大都會,以都城為避暑夏都,形成了兩都制的格局。
燕都位于雄要,北靠山麓,因此南控南北,南可得天下。 宋朝以后的一千年間,遼金元明清五朝的都城,都在現在北京。 其中少數民族領袖主政的時間約為3/4。 所以,今天的北京地區(qū),歷史上是北部游牧和漁獵民族,是中原農耕民族碰撞融合的交匯點,是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基地,也是全中國少數民族的凝聚之地。
擂缽催生三山五園雛形
遼金時代,今天的香山、玉泉山一帶已經出現了第一座皇家寺院,是皇家狩獵、駐躊躇之所。 顯然,這與在北京建都的北方少數民族有直接關系。 來自這些草原的游牧民族,以前就流傳著4點鐘巡邏的擂缽制度。 擂缽是契丹語,相當于漢語之行。 《遼史·; 衛(wèi)志》說,因為適合治療,秋冬嚴寒,春夏避暑,水草相伴,捕魚,歲以為常,四點各有所行,所以被稱為擂缽。
這些北方民族的統(tǒng)治者,由于不適應北京炎熱的夏天,以及安撫草原上殘留的貴族首領,產生了候鳥式的二都巡幸制。 南夏北,冬今京都理政,夏回草原之都工作。 典型的有元朝、史載:元世祖定大興府為大都會(今北京),開平府為都(今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正藍旗)。 每年4月,纏繞北草的綠色,幸運的是為了避暑而開車,給了它宗戚,馬也變成水草。 8月草枯萎的話,大部分都會開車。
歷史上,遼金元三朝統(tǒng)治者從首都通往邊疆草原的輦道,首先從海淀鎮(zhèn)過青龍橋,出西北居庸關,經過延慶到達。 這是因為金代的明昌苑、古臺、元代的香水園、涼殿等,辮路兩側建設了大量的行宮和苑。 距離現在的北京城最近的路邊行宮別墅集中在玉泉山和香山一帶。 遼圣宗的情況是在玉泉山建造行宮。 金世宗時在香山建立行宮和永安寺。 元朝統(tǒng)一是這樣的,先是忽必烈在玉泉山建昭化寺,然后是原文宗在玉泉山和甕山之間,建了大承天保護圣寺,形成玉泉流海潤,金剎倚云翔的風景圣地。 這些行宮別墅被選中的地方是帝后往來塞外的休憩之地,也是王室從北京狩獵的首選地。 史載:承安3年( 1198年)金章宗幸香山,8月獵香山。
總之,今天的三山五園,其歷史形成過程與北方少數民族長期以來的這一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
三山五園終于成為清王朝的中樞之所
清朝的統(tǒng)治者也忍受不了北京夏天的炎熱。 順治7年( 1650年) 7月,攝政王多爾袞提出,都城古老,地下水咸,春秋冬季節(jié)尚可居住,到了夏月,黃暑尷尬。 也可以考慮仿照遼金元在關外建山城,來避暑。 被他的死纏住放棄了。 康熙帝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后,建設了暢通的春園,開創(chuàng)了清帝園理政的先河。 四十二年( 1703年),康熙帝擴建承德上營行宮,最終形成了著名的避暑山莊。
與元朝的兩都巡幸制不同,從在躑躅春園開始,清帝將宮廷和苑融為一體。 若干隆帝稱京師紫禁城為法宮,其詩有“西直門外”,內言:為修夏禍法宮旋,徐步輕抬大田。 而另一首《下令皇太后安,后駐扎御園之作》詩,后撤即苑宮成小駐,明窗書史靜堪論。 將圓明園稱為苑宮,也就是園林紫禁城。 另外,康熙帝每次去承德,和元世祖一樣,都是四五月,回北京的時間通常是九月,所以把熱河行宮命名為避暑山莊。 但干隆一朝不同,每次干隆帝去承德都是7月,回北京的時間也是9月,明顯不是避暑,而是強調秋狝。 但是康干二朝,清廷借避暑山莊和木蘭秋狝這個舞臺,籠絡和控制蒙古貴族的統(tǒng)治方針,與元朝相比是非常出色的。
其中最大的變化是,康熙帝突破遼金原統(tǒng)治者,只將香山、玉泉山一區(qū)作為狩獵和巡幸之地,長期在該園居住理政,形成了大清王朝的中樞。 雍正帝即位后,將賜園圓明園擴建為御園,在大宮門前建造六部九卿等朝房,進一步充實園居理政機構。 干隆繼位后,在擴建圓明園的基礎上,于干隆十年( 1745年)建造了長春園。 32年( 1767年)將原莊親王允祿授予園熙春園收入御園(遺跡今清華大學校園內)。 三十四年( 1769年)重新收養(yǎng)孝賢皇后的弟弟、大學士傅恒賜園,改為綺春園。 四十七年( 1782年)將原賜園淑春園改稱御園春熙院(遺址為今長春園北壁外海淀二河開地區(qū)),形成了干興盛時的圓明五園。
而干隆十二年( 1747年),干隆帝將香山行宮擴展至二十八景,命名為靜宜園。 16年( 1751年),為慶祝皇太后60歲生日,由人建造,猶如天開的萬壽山清含園建成。 18年( 1753年),玉泉山靜明園擴展到16景。 然后嘉慶帝精心擴建了美麗的春園,形成了沒有結構自然妙趣的30個景觀。 此后,道咸兩朝除春園荒廢外,其余各園,特別是圓明園,仍在建設中。
從順治到咸豐,經過七朝二百多年的建設,北京西北這片風水寶地上,以圓明園為核心,聳立著周邊眾多機關、軍營、皇室寺院、皇子公主和王公大臣提供園等長達二十里的清代三山五園景區(qū)。 她在歷史上是清帝及其王公大臣們園居理政之所,是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的樞紐之地,是中國歷來傳承文化精髓的薈萃之地,是世界園林建筑的集錦,是中外文化、中國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舞臺,也是中國落后挨打的歷史教科書。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
標題:【快訊】三山五園,北京的“金名片”
地址:http://m.kungfu-fish.com//myjy/16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