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31字,讀完約2分鐘
時隔一千年,古韻巍然。 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qū)的津津書院,門前有一條漣漪流淌的孔子河。 孔嘆橋、栓石、欖溺畑、曬書山等一系列歷史遺跡記錄了千年前先賢在此問路、探索人生渡口和濟世之路的經典故事。
津書院
圣人在上面,智者在身邊,當我看到當時的韁繩時。 傳道員,街道得到輿,在這一天參觀一下津處吧。 據明《一統(tǒng)志》記載,西漢時期當地農民種田時,孔子以子路為津問石碑,淮南王劉安在這里建碑、建孔廟,記住了這一點。 唐代杜牧在齊安刺史的時候,在這里設立了學校宮興學神父。 明代的儒家云集、王守仁、耿天臺、庚叔臺、彭好古等于這種勤奮。 萬三十四年( 1606年),湖廣巡撫熊尚文題寫書院扁額。 從此書院之名開始興起,書院制開始準備。
孔子津子路的石碑,原碑丟失,于明代初期復制
長期以來,書院名人云集,人才輩出。 明洪武年間制定了祭祀孔子音樂的冉阿讓,清代曹本榮、萬爾昌、近代著名書法家張翼珍等都畢業(yè)于此。 弦歌一直唱到民國四年( 1915 )最后的大修,后來津書院逐漸被戰(zhàn)火淹沒。
津書院講堂
淵源頗自,工資源源不絕。 20世紀90年代,原新洲區(qū)國家調查隊統(tǒng)計人員李森林偶然發(fā)現自己祖先弼臣秀才和張翼珍是同一書院的學生。 當地村莊孔廟是津書院遺跡。 家里藏著書院的試卷、文具、書畫作品,但不知道其起源,通過這次偶然的發(fā)現,有了搞清楚書院來龍去脈的想法。 李森對記者說。
李森林冒著雪訪問遺跡孔子栓石(李森林供圖)
從此以后,每逢周末,李森林都會開車去新洲區(qū),然后徒步去書院和周邊村莊尋找文物,采訪村民,收集史料。 因為家里藏書有限,圖書館不允許抄書和拍照,所以李森去圖書館查了相關資料記在腦子里,出來回憶記錄下來。 為了保證史料的準確性,李森林拜訪了原武漢大學校長陶德麟教授、武漢大學教授黃鉛等學者,逐漸還原了書院的歷史。 2001年,李森林還發(fā)現了三塊津書院石碑,其中‘ 重新詢問書院紀念碑是在糖廠發(fā)現的,這塊漢白玉石碑當時被工人當做涼糖板。 李林說。
標題:【快訊】問津書院:千年文脈 薪火相傳
地址:http://m.kungfu-fish.com//myjy/20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