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28字,讀完約5分鐘
中新網(wǎng)的客戶端北京4月29日電(記者上官云高凱)人過了中年,很多人覺得,自己不年輕了,父母老了,生病和死亡仿佛被時間直接推到了眼前。
有名的主持人敬一丹最近出版的新作中,也記載了對失去自己親人的痛苦和生命的想法。 年,她媽媽被診斷為癌癥,敬一丹和老人一起度過了最后一段溫柔的時光,并把點滴記錄在了書里。
在這本書里,也有對母親懷有無限思念的女兒。
滿足媽媽的愿望
年,敬一丹從央視退休。 之后,除了繼續(xù)做一點專欄之外,她還當了老師,寫著寫著,過著快樂充實的日子。
但是,壞消息打破了這種平靜。 年10月,敬一丹的母親被診斷為癌癥。 從那以后,敬一丹一直守在母親的病床旁,度過了和母親最后一段溫柔的時光。
平時,敬一丹的媽媽很喜歡保留和分享生活點滴,曾經(jīng)通過書信、文案、影像記錄了自己和家人的許多經(jīng)歷。 這次,也是在睡覺的時候?qū)λf“寫下這一段吧! 不會寫了。
敬一丹明白母親最后的愿望,但怎么也沒想到離別會這么快就來。 年4月27日,母親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那天正好是敬一丹的64歲生日。
在極度的痛苦中,她接受了以下解釋: 64年前的這一天,我第一次離開了母體。 64年后的這一天,我再次離開了母體。
媽媽是習性記錄的人,她沒有能力記錄的時候,我會做這件事。 敬一丹決定實現(xiàn)母親生前的愿望。 如果我不用這樣的方法記錄那個的話,我好像很難讓自己安心。
有價值的記錄
寫的過程有點困難。 敬丹多次因悲傷而中斷寫作,當我終于寫完的時候,我想我完成了對生命的重新認識,也完成了與母親的靈魂對話。
她給自己的新書取名為“床前明月光”。 這是以前的深夜,在床前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想到的,那是很痛苦的經(jīng)歷,感覺媽媽有點進入了暗夜。 但是,即使是黑暗的瞬間,在人生的最后階段也會有光。 那就是月光。
事實上,敬一丹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有著明確的構(gòu)想:雖然不能分擔失去親人的痛苦,但生命的體驗是可以產(chǎn)生共鳴的。
例如,如果親人身患絕癥,要不要如實告知? 面對生死,應該持有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 在生命的最后階段,親人受到很大的痛苦,沒有治愈的希望時,該怎么辦?
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環(huán)境有不同的選擇。 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因為在寫作過程中,我更冷靜地認識了我的近親,認識了我自己,認識了血脈,所以即使很痛苦,這個記錄也是值得的。 她說
母親的死讓敬一丹空前地意識到自己處于人生的哪個階段。
我以為是夕陽、黃昏呢,那還不是我的,那是我父母的。 但是,我想媽媽去世后,我馬上站在夕陽中,馬上看到月光,看到了天漸漸黑下來的一步。 她說
只有父母的愛,才是指離別
確實如人們常說的,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指重逢,只有父母的愛才是離別。
媽媽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她的生活方式。 她是個很積極的人,頭腦清醒,有方向感。 一想起母親,敬一丹的悲傷幾乎無法掩飾。
以前,敬一丹把母親68年留下的1700封信制成書,把這本書送給母親時,她正在進行放射線治療。 我一直認為這些家信是我們最寶貴的財產(chǎn)。 希望母親看到那個成為作品的時候,在精神上得到力量。
我們的孩子,當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失去能力時,他們也不一定需要肯定、鼓勵和贊揚。 就像我們小時候經(jīng)常得到他們的肯定、鼓勵和贊揚一樣。 這是我做的讓我高興的事。 敬一丹說。
對于病重的親戚,陪伴也許是不可替代的藥物。 她對此深有感觸,陪伴不是探望,陪伴是朝夕相處,在各種瑣事中,讓我們的好朋友感受到了有你。
為明天寫的書
母親去世后,敬一丹想去母親生前留下許多痕跡的地方,但她總是想在那里能找到母親年輕時的痕跡。
母親去世后,我感到面對的是一個巨大的差距。 一開始,敬一丹很難接受這樣的精神空缺,但后來我意識到我必須接受這個空缺。 這個空缺一直伴隨著我。
我想對她來說,送別母親的過程也是自己認知生命的過程,經(jīng)歷了這樣的失去。 有了這樣痛苦的記錄過程,應該會對生活有越來越多的重要性和憧憬。
所以,《床前的明月光》記錄了昨天的事,是為了明天寫的書。 敬一丹說,面對時間,面對明天,我們希望從現(xiàn)在開始有越來越多的生命在思考。
‘ 生命這個詞,我們真的理解嗎? 敬一丹希望我們在面對生命時能有越來越多的閑情,我認為這是健康的人生態(tài)度。
她在新書的后記中寫道,逝者遠去,留給我們的一切都將保持生命的溫度。 對生命的認識和體驗有助于獲得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寧靜。
擦掉眼淚,在陽臺上種花,用媽媽留給我的種子。 (完)
黃蘊涵
李志
標題:【快訊】敬一丹出書懷念母親:陪伴就是朝朝暮暮
地址:http://m.kungfu-fish.com//myjy/17143.html